池州文明网 | 安徽文明网 | 中国文明网

欢迎来到贵池文明网!

身边好人

您的位置:首页 » 身边好人
汪银玉:义务奉献的乡村入殓12载 生命尊严的最后守护者

2018-01-11 16:14:05  贵池文明网

  

  做一件好事很容易,做一天好事也很容易,但长年累月做好事,却是很难得的,但是有人却十几年如一日做到了。他就是贵池区殷汇镇长庄村团结组乡村入殓师、土地承包大户汪银玉。

  谈起汪银玉,整个长庄村的人都知道,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,只要村里有逝世人员的家中都会出现他的身影。乡村入殓师,这个在大众眼中颇具神秘色彩的工作,往往给人的印象是高冷、多金、玄妙,甚至有些抵触的行业。但是,在现实生活中的汪银玉,为人热情诚恳,做事踏实肯干,备受全村人的尊敬和赞赏。每次给村里逝者家中办完丧事之后,除了象征性地接受几包香烟外没有任何其他报酬,其实也就是纯粹的帮忙,分文未取,可是这忙一帮就是十几年。

  十二年义务装殓,用心呵护逝者尊严

  说到尸体入殓,很多人本能地会有一些抗拒,认为经常与死人打交道会有一些晦气,也怕会被传染疾病。但是汪银玉却不这样认为,“为人入殓是积德,我不觉得晦气。”汪银玉告诉我们,他从来没有生过大病,全家人生活也很健康快乐。

  至于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到入殓师这个行当,还要追溯到2005年5月份,当时村里一位老人离世,原来的入殓师傅年老体弱无法继续从事该工作,在此之前,汪银玉是做“八仙抬轿”的,村里会做入殓也愿意干的人找不出来,为了让老人得到安息,魂归故里,汪银玉抱着尝试的心态站了出来。就这样,他义务帮着老人办理入殓,老人的家人对此非常感激。

  从这以后,村里只要有乡亲去世,汪银玉总是帮忙张罗,这一干就是十二年,并且都是做着最关键的入殓活,从整理仪表到更换青衣,再到入殓,最后送去火化或者下葬。他的动作从容而娴熟。装殓时他从来不带手套,他觉得这是对逝者的尊重,也是对职业的敬重。“都是乡亲父老,我只想让他们干干净净地走。”汪银玉的想法简单而朴素,正是因为有着浓浓的老乡情,十二年里,他义务送走了全村几十位乡亲,他的善行义举得到了全村人的尊敬。

 

为逝者义务入殓十二年,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贵池区殷汇镇长庄村团结组村民汪银玉。 

  家属不理解偶有争吵,诚恳执着终获支持

  最开始做义务装殓师的时候,汪银玉的家属就不是很支持,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顾虑。特别是到后来,他几乎包办了全村的白事装殓,甚至有时为了给别家帮忙,照顾不上自家的事情。为此,还曾经与妻子发生过争吵。2017年的10月份,汪银玉自家承包的200亩稻田的稻子成熟了,需要马上收割,但是却遭到连日阴雨天气,好不容易等来晴天,同村一位80多岁的老人突然去世,老人的家人焦急万分,如果不能及时给老人料理后事,在农村来说是大大的不孝。于是,老人的家属找到了汪银玉,给他行了一个大礼,他权衡后还是答应了。

  望着成熟的稻子和好不容易等来的晴天,妻子忍不住埋怨了,稻子不能及时收割只能烂在田里,来年的口粮和家庭收入就没办法保证了。看着生气的妻子他解释说,“家家都有老人,我们也有老的时候,现在村子里在家的都是些老弱病残,如果都不去帮忙要怎么办呢?稻子就请人收吧。”其实,这样的事情他家会经常遇到,他也理解,妻子只是嘴上发发牢骚,心里都是理解他的。

  流转土地承包荒田,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

  长庄村地处偏远,交通不便,贫困户较多,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选择了外出务工,导致出现很多良田撂荒现象,满田的杂草,他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他经过与妻子商量,想将这些农田承包下来,这样既可以解决撂荒现象,还可以解决村里很多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就业问题。夫妻俩说干就干,于是他承包了村里300多亩撂荒田地,精耕细作,轮番种植水稻、玉米、油菜、棉花等农作物。作为大户,他积极承担起大户扶贫的责任,与村委会签订大户帮扶协议,主动帮扶带动齐根苗等20多户贫困户近30人劳动就业,大户带动贫困户就业效应明显,为长庄村脱贫攻坚助推发力,进一步加快了全村脱贫步伐。

  此外,因为承包土地,汪银玉家里购置了收割机、旋耕机等各种农机具,每当种植收割等农忙季节,他都会帮助村里劳动力不足或者贫困家庭免费耕地和收割,得到了全村人的一致夸奖。

  汪银玉,就是这样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人,虽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,却在点点滴滴之中体现了古道热肠,彰显了可贵品质。他的凡人善举平凡而又伟大,足以温暖人心,也助推了社会文明进步。(池州市文明办)

责任编辑:贵池文明网